在NLP中,有四项主要的准则。他们分别为:一致亲和、目标设定、感官敏锐和行为弹性。这四项准则是神经语言程式学的四根支柱,它们构建了神经语言程式学的基础框架。如果说前一部分所述的为NLP的世界观,那么这一部分就是NLP的方法论。因为这四项准则为NLP其他种种方法与技巧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与操作的严密性。NLP自始自终都以这四项原则为依据,这也是使其成为卓越心理学的重要基石。
1)一致亲和 一致以及亲和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领域,它是一种关系,特别是相互间[潜意识与表意识,我与他者]的一种高品质的信任与责任。它可引用在你跟你自己的关系,也可以引用在你跟他人的关系上。
先从内在的一致亲和说起,在你的生活中,有时候你的内心可能总是很矛盾,觉得被两种不同方向的力量所撕扯。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自我对话:“有一部分的我要做这个,但总是有什么阻挡我了我?”这就是亲和感的欠缺。
你的身心也有一种亲和度。你与自己生理的亲和感越强,你就越健康与舒适,因为你生理的每一部分合作无间。你越是与自己的精神面有强烈的亲感,你就越能感觉内在的祥和,因为你心智的各个层面都是统一的。而与精神层面的亲和感,更能产生一种对更大整体的归属感,超越个人的自我认同,也依稀知道自己的使命与角色。
在NLP中,身与心之间有亲和一致的状态,就叫做“身心合一”。而身心一致就是说你是完整的,你的肢体、声音及用语都带有相同的讯息。你的信念与价值观与你的行动吻合,你言行一致。你知道有多少肢体工作者,他们的姿势很不好?你知道多少医生自己在抽烟?而又有多少心理医生,自己最后都与患者搞不清。这些都是言行不一致的例子。
有很多人拥有所有成功的外在条件,但内心里却并不快乐。你可能注意到,他们也让别人不太放松。我们似乎以反映我们内在心境的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所以内心的冲突会衍生出外在的矛盾,而我们对自己内在的亲和感的品质程度,也常常是我们与他人关系程度的一面镜子。对自己不信任就对他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负责的人,往往对别人也不负责。
无论你做什么或要什么,要成功就一定会牵扯及影响到他人。所以NLP的第一根支柱,就是要与自己及他人建立亲和感。
亲和感的产生主要是因能与他人的世界模型或世界观相知遇。我们都来自不同的教养、经验与生活方式。我们都因有不同的信念、价值观与自我认同而各自殊异。我们各自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要与人建立亲和感,你就必须先认知他人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你并不需要同意它,只能认知及尊重它即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做到呢?亲和感能在很多不同的层级建立或破坏。许多人认为与人建立亲和感,就是要使自己屈尊而就;还有的人以为解读他人的心智就是去控制别人;而刻意地去改变一个人,也就意味着对方个性的减损。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观念。不要忘记了亲和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品质的信任与负责。
许多人相当愿意用化妆品来刻意改变自己的形象,但要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却相当困难。他们不仅使自己得不到快乐,而且更容易使自己的家人和同事,甚至陌生人感到不快。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当他们自己”,“为自己为活”。
“为自己而活”是许多人自私与无奈的理由,他们以为如此便可以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其实,恰恰相反,这种人总会堕入自己苦恼的怪圈。这就是外在亲和感的丧失而导致内在亲和感的失衡。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作出选择:在“为自己而活”与“做价值的人”之间。NLP介绍给你的一些观念与方法,为你的学习和改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有效使用你的电脑,这些可能性立即就会为你所用。在NLP的理念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亲和和一致,无论是自我身心的亲和,还是与外在世界的亲和。可以说亲和感就是一种人生的圆满。
2)目标设定 若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甚至无法定义成功是什么。在NLP里,目标设定是一项完整的思考程序。跟前面提到的“以终为始”和“明晰内心”有类似和交叉的地方。你不断追问自己或者其他人“我要什么?”或“你要什么?”这与光问“有什么问题”是截然不同的。和多人都以问上述问题开始,然后,开始数落谁的错胶着在那情景里,无法得到他们想要的,或帮助他人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
对很多人来将,“生命的意义为何?”或“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人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疑问。但是,我们有另外一个疑问,需要你回答,然后先前的疑问,才会有意义。
你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因为你想要得到答案,你想要一些东西。所以我们建议你,可把上述的终极问题改为:“你想什么?”我们做的每一行为背后,皆有其原因。虽然我们并不确知我们要的是什么,但是我们总是在要一些东西。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当你饿时,你的目标就是要去找些吃的;当你累时,你的目标就是去睡。满街的人,无论是走路的、开车的还是搭公交车的、火车的及飞机的,都在为某种原因而去某些地方。而人类的行为,会由此而成为无法理解的吗?因此,NLP又有一项假设: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你现在想要什么呢?从一个较宽广的角度来看,你是在履行一些使命。
你对想要或者所需要的东西,有长短期的目标。设定目标是使你成为你生命主导力量的关键。在教练过程中,目标设定也是被教练者要被引导去做的关键步骤。
无法达成目标的原因主要是三种:
² 那些目标可能事实上无法达成。
² 那些目标可能并无足够的激励性。[M=V*E]
² 虽然那些目标是你想要的,但从一个较宽广的观点来看,又不是那么令人欲求。
要将一个目的转换成目标,使其更实际、更可达成、更富有激励性,你必须从下面的观点来挖掘它:
² 确认它是以积极且正向的方式表达。
² 确定有哪些是你要做的,有哪些是别人要做的。
² 目标越具体越好。
² 清楚地了解目标完成的证据。
² 想一想达到目标时,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或副作用。
² 认同你目前行为的正向副产品。
² 目标如何与你更大的计划相关联的。
² 这个目标有什么部分为次要目标。
² 你感觉这目标对你而言恰当吗?
3)感官敏锐 NLP的第三根支柱就似乎敏锐的感官,即使用你的感官,警觉于你所得到的信息。构成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的基本因素,主要是通过人们对环境的知觉系统的运作,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NLP模式假设所有人类关注的环境[内在和外在]和行为差异皆能以上述方式呈现。知觉类别是构成人类知识结构性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们假设所有即将产生的经验全能被规范于感官的组合。因此,我们选择了上述5种感官经验的表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中,感官系统只被视为被动的输入机器的传统模式,NLP则具有更多功能上的重要性。感官的信息或差异皆来自每项系统的本质,和系统与心智的连接以及个人行为过程在输出上的调整。这些都会形成不同的表象系统。
“行为”在NLP中,是任何与表象系统在任何阶段下之固定观念有关的活动。各种可以看到、听到或者感觉到的动作皆是行为。所有若分析“思考”的组成 部分,将包括感官特点的过程,如用“心”看,倾听内在的听话,对事物有感觉等。所有的输出当然也是行为——其所涵盖的细微行为输出,包括眼睛向旁侧移动、音调上的提高、呼吸频率,甚至争辩、生病,及踢足球等等。
我们的表象系统构成我们自身行为模式的结构要素。人类的行为“词汇”组成所有经验内容,而次内容的来源不论是内在或外在,皆通过生活中的感官频道产生。
你用你的感官去看、听或觉察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只有这样子,你才能确知你是还在朝向目标的方向上。如必要时,你可借这回馈去调整你所做的事情。在我们的文化里,以这样子去注意讯息是不平常的。但小孩子是这么做的。其实我们可以像我们小时侯,重新获得好奇心与敏锐度。
敏锐的感官是愉悦的关键。因为愉快来自于完全使用你的感官,如品尝美食、聆听音乐、发觉身边的美好等。你的感官越不敏锐,你对量的依赖就越会大于质。你感官越敏锐,愉悦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教练过程中,对被教练者的心智状态同样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教练过程本身也要有洞悉的能力。
4)行为弹性 即拥有许多行动的选择。你有的选择性越高,你的成功率也越高。当你从感官得来的回馈告诉你,你不能得到你要的,你就改变行为。持续改变所做的事情,直到取得所要的结果。这听起来简单甚至是明显的但有多少次我们所做的,与这刚好相反?人们常常不会改变,只是继续做着更多相同的事情。这会出现许多结果,但都不是你所要的。在人际关系上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就是当你与你的伙伴争吵时,你已经明知你们之间已有一个大洞,但你还似乎忍不住地猛挖。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想和别人谈一谈,却怎么也都说不出通?一旦发现类似的障碍,就换另外一种方式去谈,只要有你做不到的事情,就有你无法解答的回答。或许,我们可以用更基本的方式来陈述沟通原则:如果你的做法无法获得预设的结果,就换另一种方式去尝。如果你已经确已证明采用的方法行不通,用新的方法是比较好的策略。虽然这些原则听起来非常容易,却有许多人一次又一次受限于一两种技巧。
NLP建议固定你的结果,使用你力所能及的所有变通的方法来朝着结果进行。这对你所要的任何结果都是有效。对于你要如何达成你结果拥有的越多越好的选择,使用你的感官作为回馈来让你知道,什么让你更接近或更远离结果。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没有作用,就做别的事情。
在教练过程,教练者要引导被教练者保持行为的弹性,自己也要注意保持行为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