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他将炮筒对向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企代表——海尔以及近几年十分活跃的扩张型民企——格林柯尔。一个“四问海尔管理层”、一个猛击“顾雏军的七板斧”,一时间媒体纷纷报道,曝光率极高。
海尔似乎要老练很多,先是十分友好的发出质疑函,不久便出现了“郎咸平质疑的不是海尔而是职工持股会”论调的文章,巧妙的化解着已经面对的危机;而顾雏军似乎已经坐不住了,在8月13日给郎咸平发了律师函。郎咸平随即在16日召开记者发布会,对顾雏军的律师函给与了态度十分强硬的回应。并又抛出即将对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三九集团、南京斯威特、复兴实业等企业进行分析研究的新动向,看来接下来一阵口水战在所难免。
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情,由于我也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所以匆匆发表评论恐怕不妥,更何况也十分担心出言不慎后受到一些企业的“一切必要手段”的威胁。但是关于“郎咸平现象”的出现,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其实我们会发现,权威的出现总是因为他在不断挑战权威,例如“非典”期间钟南山院士的大胆否定权威意见结果成就了新的权威。但是在中国许多权威的产生是带有很多遗憾的,例如马寅初关于中国人口控制的观点就是长期受到批判,结果事隔几十年后一些领导都在感慨“错批一个人,多生几亿人”;还有当年水利专家黄万里对修建三门峡水库的法对意见,历时几十年在不断洪涝灾害的面前,整个学术领域才开始对他的远见卓识给与很高评价。而这种权威的最终产生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1957年,马寅初与黄万里被划为右派,在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中,两人几乎很难参与主流学术研究,他们的声音受到限制,他们的论点受到打压。今天回忆起这些充满了沧桑感,我们为了一些决策者的尊严放弃了对真理正确的认识与评判。
社会真的进步了。
郎咸平的炮轰系列行为在2001年之后登陆中国内地,暂不去评价朗先生的学术价值。最起码社会开始对另类的声音表示关注。尤其是此次郎咸平对海尔的开炮意义更显得异乎寻常,大家不要忘记这可是在党与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海尔给与很高评价的背景下发出的,能够发出这样的质疑,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已经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在这些事件的发生背后,我们看到媒体的关注点也不仅仅是因为猎奇,而是很多传媒人也开始反思我们的舆论环境应该由歌功颂德型转向公正客观型,这真是一大进步。
看看“郎咸平现象”的产生,其实就是“破神运动”的开始。
德隆是奇迹,几乎所有的官员与经济学家都这么说,面对各种质疑,德隆不仅没有垮下反而一直活得很滋润,于是公众似乎真正看到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希望。可惜德隆还是没有躲过郎咸平的“咒语”,短短时间轰然倒下。
海尔是奇迹,虽然苏洪涛曾写过一篇《六问海尔》,但没有多久又被不断强化的海尔光环所掩盖了。质疑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全面否定它已取得的成绩,而事实上我们长期形成了要么“神化”,要么“妖魔化”。
顾雏军也是个奇迹,据说德隆引起郎咸平的关注是因为唐万里高调的喊出“进军世界500强”,而顾雏军引起郎咸平关注的是因为顾氏那句十分经典的话“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而在此之前,顾雏军都已经被评为中国经济风云人物,甚至有媒体还把其称为中国的摩根。
“郎咸平现象”的产生在于他的唯一性与稀缺性,当部分媒体与经济学家在企业层层关系的影响下失语时,郎先生的炮轰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了。有人在网上评论郎咸平的炮轰有其包装自己的嫌疑,但仔细想想谁会冒这样的风险与拥有众多资源的大企业去拼争?能够支持郎先生发言的决不是一种一时冲动,而的确是出于一种知识精英的良知。所以我还是不禁要佩服郎咸平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有人曾经把黄万里称为最后的学术贵族,在我看来中国这样的学术贵族太少了,我们面对很多诱惑放弃了自己本应坚持的东西。“理是越辩越明”,我们太需要一个能够进行探讨的氛围与平台了,不能总是让“历史告诉未来”。
郎咸平会成为一出悲剧吗?
这种担心不无根据,郎咸平破坏的可能不仅仅是顾雏军或是海尔的奶酪,在格林柯尔与海尔背后其实存在着很多的政府利益。这种利益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社会的稳定、地方的形象、标杆的意义等等。其实仔细想想只能说我们的企业自己不够争气,如果德隆面对质疑卓然而立,郎咸平现在可能被视为“学术疯子”打入冷宫了。
勇者无惧!
顾雏军的律师函彻底拉开了一场围剿战,而顾雏军需要面对的已不再是郎咸平,而是整个传媒甚至公众,说严重一点可能包括政府。看看德隆的凄凉,郎咸平与海尔、格林柯尔的斗争一定不会是一种握手言和,在未来的路上谁会笑到最后?唯一的结果是谁站在真理的一方。
留下一个郎咸平吧!太平盛世的时代中、乱世纷争的经济竞争中有一个“鲁迅”应该是一种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