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从德隆谜局看深层危机

拓展Tag: 关注度:
德隆问题的暴露折射出中国向良性商业社会迈进过程中的尴尬和深层危机。   ——题记

    亚星客车上市公司董事长李学勤携着老伴于2004年4月24日下午2点一起来到德隆国际北京董事局的会议室,开始其绝食讨债壮举。起因是2002年8月26日签约的一笔7,000万元的委托理财,一年到期后德隆想方设法展期一年。没想到进入2004年4月份,德隆发生全面的信用危机。眼瞅着7,000万元要打水漂,李学勤后悔死了。他带上老伴缠住唐万里,号啕大哭,几天不进一点食物,铁了心“不还钱我就死”!

    舍生取义,李学勤看上去很美。都说上市公司经营团队惯常于巧取豪夺小股东,难道中国真出了个勇于“以死谢错”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别忙着下结论。  

    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行为,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意志的结果。李学勤之舍命讨债,鲜活地反映出转型中的中国之一系列怪现状,值得我们放在理智与情感的天平里称一称。

    内部人控制的空壳

    据报道,在江浙一带,德隆的社会融资回报率高达15%,与其它公司8%到10%的融资回报率相差很大。李学勤代表亚星客车签下的正是一份高息资金放贷协议。我们没见到合同原本,不知道在这一单中德隆开出的资金利息有多高,但可以确定是高于15%的利率。近年来经营不善的亚星客车,主营业务利润急骤下降,公司2003年第一次出现亏损1.49亿元,管理费用及经营费用则成倍上升。在这样的情势下,需要通过这笔额外的飞来横财来妆点生色。

    可是,李学勤一年后期盼来的不是可观的投资收益,相反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他想起诉,却心有余悸。他们的高息资金放贷协议,并不受法律保护。而且,起诉势必让这笔交易公之于众。此前,亚星客车董事会并没有就这笔资金运作周知股东,由此要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没法起诉,没法强索,只好以命相逼。这是所谓弱势群体的杀手锏。

    在李学勤死去活来讨债的过程中,口口声声是“怎么对6,000员工交待”,却只字不提股东。股东才是上市公司的老板。他们拿着股东的资金玩,却一点没有为股东资金损失而担忧的表示。这就是我们上市公司的掌门人!中国目前尚缺乏保障投资人或股东利益的机制,上市公司实际上成了一个内部人控制的壳子,众多小股东的利益常常被忽视。

    上市公司的各种资源,都可以被一个内部人控制的班子围着自己的利益来运作。7,000万元非正常途径的放贷协议,德隆系复杂的关联担保、虚假承诺的体系,充分展示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受内部人控制的程度。

    贪婪膨胀的野心

    德隆模式最独特的地方,不过是德隆一直在大规模高成本地融资,以钱开路。它一方面用高回扣套取商业银行贷款,一方面以高回报诱取社会融资,双管齐下,一时间造成了德隆资金汹涌的态势。据中国监管部门自2002年年底以来的调查,德隆在整个银行体系的贷款额高达200到300亿元,主要在四大国有银行。如果加上委托理财、证券公司三方协议委托投资等,德隆占压的银行资金高达400到500亿元。可以说,德隆金融帝国的大部分资金,是靠着李学勤这样的衣食父母提供的。

    这是一场参与者个人永不赔本的赌博,是对贪婪只奖不罚的游戏。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李学勤深知国家的金融法规,熟谙市场上的运作规则,却心甘情愿地拿出巨额资金给别人玩,这绝对是利诱的结果。正是李学勤、张学勤、孙学勤的大量存在,才使得德隆可以呼风唤雨。当我们质疑德隆非法融资的野心和魄力时,千万不能忘记催生德隆野心和魄力的愚昧人性、世俗文化和社会基础。每念及此我便觉恍惚,不知该谴责贪婪狂野的施套者,还是该谴责贪婪无知的入套者!  

    李学勤舍命讨债的壮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视角。它不只有助于我们透视德隆谜局,而且还折射出中国在向着良性商业社会迈进过程中的尴尬和深层危机。

    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能更真切的理解商业领袖亨利·福特的这句警世箴言:“商业的根本是建立在性价比基础上的诚信关系。”不能发起向性价比进军的公司注定是短命的!德隆的出路无疑是回归性价比的轨道,中国的出路同样也是回归性价比这个商业社会的阳光规则。

    当然,千万不要忘记,任何伟大的事业和斗争,都在等待着人们的灵魂。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